信息公开目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1-12-09 10:30:44浏览次数:9626次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历经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两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16年获批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进行招生,已发展成一所以艺术学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本科院校。学校下设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环境设计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等八院两部,现有在校生10000余人。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多科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积极打造“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严谨与浪漫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富有科学精神和艺术修养、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体校园坐落于美丽的汤逊湖畔,占地面积753.05亩,另有红安校区约500亩正在开发建设中。主校区由中外艺术名家规划设计,校园兼具东西方园林韵味,建筑融现代风格与古典气质于一体。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美术馆、陶艺馆、体育馆、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等,总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影视媒体实训中心、环境设计实训中心、公共艺术实训中心、时尚设计实训中心、食品与生物科技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护理教育实验中心等8个实验中心及食品工艺实验室、发酵工艺实验室、嵌入式创新实验室、影视工程实验室、生命科学馆、动作捕捉实验室、木工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油泥模型实训室、首饰工艺实训室、动漫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逐格动画摄影棚及黑匣子剧场等专业实验实训室200余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90余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综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26人,行政教辅214人,外聘教师18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占比5.9%;硕士学位320人,占比75.12%;正高级职称41人,占比9.62%;副高级职称100人,占比23.47%。

    学校为每个专业设立首席教授岗,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学校实行讲座教授制,从国内外“柔性”引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邀请成龙先生出任学校成龙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聘请了冯小刚、张国立、包满珠等一批知名社会人士和专家教授担任专业客座教授。教师教研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教师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200余篇。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博采百年名校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开设了36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形成影视传媒类、公共艺术类、时尚设计类、环境设计类、健康科技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七大专业集群,专业覆盖艺、工、文、经、管、农、医等7大学科门类。学校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学校服装与服饰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四个专业被评选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成龙影视传媒学院获批省级试点学院改革项目;动画、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食品科学与工程分别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数字影视艺术教学团队、大学数学教学团队获批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中心、艺术设计基础教研组获批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7年3月,我校与湖北工业大学正式启动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必修课和创新创业选修课,举办创新创业竞赛、SYB创业培训班和创业沙龙活动,每年外出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艺术类专场招聘会以及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咨询与服务于一体,面积达8532平方米,免费提供给创业学生使用。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2021年被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2020年度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20年我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近3年,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比例达到1:7,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一批学生成功创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组建了中法艺术交流-新媒体艺术工作坊,开设了新媒体交互艺术项目大师班等;与韩国韩瑞大学结为姊妹学校,先后选派交换生、留学生等近500人。与国内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合作,共建亚心护理学院;与成龙DC车队合作,成立赛车研究院;与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数字艺术研创中心,开设校企定向培养班。与多所国内知名大学开展广泛的合作,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合作创建创新设计研究院,与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成立院校发展研究中心。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华中、面向全国的区域办学定位,按照建设多科性、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下设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环境设计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等八院两部,设有36个本科专业,当年招生专业26个,专业设置涉及艺术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围绕大文创、大健康产业,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应用型专业。

    (三)全日制在校生结构和本科生生源质量

    2020—2021学年,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0303名,其中本科生9076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8.1%学校2021年招收本科学生2581人,录取最低分数和平均分数均有所提高,生源质量较往年稳中有升。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能力的思路,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稳定机制为保障,以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为基础,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教学型本科高校提供人才保障。

    截止20219月底,学校专任教师426人,高级职称1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3.1%,中级职称15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8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4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99%

    (二)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在工作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健全考核制度,在师德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聘任、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工资晋级、干部选任、人才计划申报、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的第一标准

    (三)生师比

    学校严把人才引进入口关,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了一大批重点大学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2020-2021学年在校生总人数10303人,专任教师426人,外聘教师188人,折合生师比为19.81:1

    (四)教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批专注本科教学、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教学技法娴熟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2019年,我校数字影视艺术教学团队和大学数学教学团队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中心被评为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2020-2021学年,我校专任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所有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学校已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助教、试讲、考核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一批具有较高素质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有利于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

    (五)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办学条件。2020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为2736.31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655.84元;本科实习经费为412.73万元,生均为454.75元;本科实验经费为307.67万元,生均为338.99元。

    (六)教学条件及其应用

    1.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拥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16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74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328间,实验实训室总面积为55436.83平方米,生均实验实训室面积5.38平方米。

2020-2021学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87.3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34.75元;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44.4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1.73%

    2.图书资料

    学校图书馆设置阅览座位1500余个。馆舍构造、设施配备、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管理措施等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阅览,参考咨询、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图书馆应用UILAS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实现采编、典藏、流通等的图书自动化管理。通过多通道智能门禁系统,有效识别读者身份、保护资源安全;运用统一的内部信息交换平台、自助查询系统和查询机,以及开架阅读、统借统还的借阅服务,实现纸质资源查询、借阅的方便快捷。通过馆内先进的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满足现代化图书馆数据储存及网络服务要求;数据库24小时开放,馆内无线WIFI全覆盖,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查找、阅读和下载服务;一站式学术搜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移动图书馆系统,方便读者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馆藏电子资源。

近年来,学校图书馆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管理规范;强化资源建设,改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质量;优化读者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促进了我校图书馆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截止2021831日,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90.9万册,生均88.2册,2020-2021学年新增图书6.7万册,生均新增6.5册;馆藏电子图书103.6万册;数据库11个,较好地实现了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功能。同时根据新时代发展需要,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融入到服务和育人的全过程。图书馆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技巧》通识课,提高读者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素养,建立教师学科服务群和学生信息服务群,及时解答师生在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时遇到的问题;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文献信息资讯和读者活动信息,营造良好读书氛围;通过组织读书节、好书推荐、专题书架、阅读分享等活动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等等,较好地实现了图书馆的服务和育人的双重职能。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为贯彻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以本为本为根本任务,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根据《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意见》等“1+N”本科教育系列文件,学校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优化专业结构。现有36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

    学校聚焦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转型升级学校传统专业,进一步提升专业的竞争力。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规划,合理增设新专业,坚守国家对新专业设置的底线要求,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继续贯彻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强化内涵、集群推进的发展思路,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不断推进影视传媒类、公共艺术类、时尚设计类、环境设计类、健康科技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七大专业集群内和集群间的交叉融合。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树立尊重个性的人才观、追求个性的质量观、发展个性的教学观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统筹构建知行合一,实训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序号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门类

1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四年

经济学

2

050201

英语

四年

文学

3

050262

商务英语

四年

文学

4

050303

广告学

四年

文学

5

070504

地理信息科学

四年

理学

6

08020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四年

工学

7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年

工学

8

080902

软件工程

四年

工学

9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四年

工学

10

081602

服装设计与工程

四年

艺术学

11

082701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四年

工学

12

082702

食品质量与安全

四年

工学

13

82803

风景园林

四年

工学

14

83001

生物工程

四年

工学

15

90301

动物科学

四年

农学

16

90401

动物医学

四年

农学

17

90502

园林

四年

农学

18

120103

工程管理

四年

管理学

19

120202

市场营销

四年

管理学

20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1

120210

文化产业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2

120601

物流管理

四年

管理学

23

130204

舞蹈表演

四年

艺术学

24

130301

表演

四年

艺术学

25

130304

戏剧影视文学

四年

艺术学

26

130307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

四年

艺术学

27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四年

艺术学

28

130310

动画

四年

艺术学

29

130311T

影视摄影与制作

四年

艺术学

30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艺术学

31

130503

环境设计

四年

艺术学

32

130504

产品设计

四年

艺术学

33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四年

艺术学

34

130506

公共艺术

四年

艺术学

35

130507

工艺美术

四年

艺术学

36

130508

数字媒体艺术

四年

艺术学

    (二)课程建设

    1.规范课程管理

    学校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扎实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引进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智慧树等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组织一流课程建设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目前已建设完成《中外美术史》、《服装立体剪裁》、《艺术设计概论》、《艺术鉴赏》、《数理论与概率统计》5门在线开放课程和《庭院景观砌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目前,已有12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课程类型

获批时间

1

服装立体裁剪

况敏

线上一流课程

2021

2

美术鉴赏

田筱源

线上一流课程

2021

3

庭院景观砌体工程虚拟仿真实验

陈丽

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

2021

4

包装设计

欧阳慧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5

大学英语B1

赵丹

线下一流课程

2021

6

中国文学

冯梦琳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2021

7

中外美术史

王伶羽

线上一流课程

2020

8

书籍装帧

王纯

线下一流课程

2020

9

联合创作

杨恒

线下一流课程

2020

10

食品工艺学

范露

线下一流课程

2020

11

微积分A1

段春燕

线下一流课程

2020

12

服装画技法

程雪

线下一流课程

2020

 

    2.完善课程体系

    2020-2021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量达1155门,课堂数达到2457余门次(不含专业实践、专业考察、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类课程)。全年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识课)211门,占全部课程总数的21.39%,其中引进在线网络课程平台,通识课程达185门,全年共计32569人次的学生选修通识课程。

    (三)教材建设

    学校一直加强教材建设,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把精品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要目标;不断更新教材内容,积极开发新教材,使高质量的新版教材作为教材选用的主体;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制度建设,严把教材关。2020-2021学年,学校教师主编和参编《包装设计》、《现代广告策划与创意实践研究》、《播音主持即兴评述》、《风景园林工程》等著作30余部。

    (四)教学改革

    1.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学校按照削枝强干、系统优化、整合集成的原则,基于对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类、分析,不断优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的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2)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引入课堂,实施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小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如管理类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理工类专业课程以案例引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边学边做,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动手操作技能;艺术类专业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学、练、做、创一体化教学。

    (3)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运用智慧教室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程信息化建设,课程网络共享资源逐步充实丰富。

    2.推进小班化教学

    学校注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改变现有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模式,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对艺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全部实行单班教学,对全校各专业体育、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实行单班上课。对于适宜合班授课的理论课程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如规定部分难度较大的学科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课程的合班数量控制在2个班以内。为解决公共选修课(通识课)选课人数较多的问题,学校一方面激励教师多开课堂,另一方面引进了智慧树在线通识课程资源,全年共引进在线优质网络通识课程198余门,进一步降低了课堂人数,有利于对课堂的管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内容和项目数量,鼓励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2020-2021学年学校新增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3项。目前,在研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16项,校级教研项目99项,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

    4.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把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印发《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方案》,健全课程体系,创新方法手段,突出实践养成,深化认知认同,强化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五)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

    1.实践教学

    学校注重实践育人,不断优化实践育人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制定各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计划,构建了体验与认知探究与综合应用与创新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学时比例,要求艺术类专业不低于40周;工、农类专业不低于32周;文、经、管类专业不低于30周。建立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外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完成从市场需求分析到产品或作品全过程训练。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艺术类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工作室)以及其它教学实验(实训)室建设;新建2间智慧教室,完成22间多媒体教室和3间智慧教室的设备改造工作。为加快文理类学院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对实验(实训)室设备设施、机房及语音室进行了改造;优化商学院实训机房,提升实践育人功能。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服装工作室、ERP综合实训室进行的建设改造。

    2.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成立创新设计研究院,始终将创新创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积极开拓各种渠道,为创新创业提供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面融入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修订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有计划、成系统地打造各类项目。完善工作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建设,以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活动载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推进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上层次、创品牌、树典型。

    两年来,学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积极组织创业活动和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规模进一步扩大、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学院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理论基础扎实、实战经验丰富的师资保障。同时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2020-2021学年,获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10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获批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在课程建设方面,中心持续为大四的毕业生开设SYB创业课。2020年被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评为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见习基地

    3.毕业论文(设计)

    依据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办法》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报告)撰写、评阅、答辩、展演、成绩评定和推优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工作,从撰写规范、学术水平、创新、组织管理、选题、指导教师、答辩、展演及评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按照《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毕业论文(报告)评分参考标准》,完成校级学士学位优秀论文(报告)、展演评选共计228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学校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落实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实施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监控;学校领导实行对口联系教学院(部)制度,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与广大师生座谈,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设置教学督导室,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按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信息中心信息员聘任及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监控:一是教学信息监控,开展日常教学秩序的检查和期初、期中、期末等关键时期的专项检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常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状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学督导监控,通过督导听课、领导听课、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实施监控,有效帮助教师规范教学和改进教学。三是教学评估监控,学校开展优质课程中期检查评估、考场评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估等专项评估,通过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改,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

学校严格落实教学会议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专项评估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严格按照各自的职责,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严把教学质量关,共同对全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管理和监控,使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确保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常态化、机制长效化。

    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全程监控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效保障了各项教学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水平提高。各级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学期初、期中、重大节假日前后的教学秩序检查和教风学风检查以及考试秩序和考风考纪检查,及时发现和妥善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规范有序。

    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馈教学及管理方面的信息。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面向校内公开发行《教学信息》刊物,适时刊发教学研究动态和教学工作状态,为师生搭建了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平台,共刊发教师教研论文40余篇,收集、整理、反馈各类教学信息;设立教学信息反馈箱、电子信箱、微博以及微信订阅号平台,及时了解反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定期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专项调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良好,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明显。组织教学质量奖和管理奖评定工作, 19人分别获教学质量奖一二三等奖,8人获教学管理奖。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注重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调研,每学期末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参评率达95%以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较高,达到优秀的课堂比重为96.31%,良好为3.44%,中等为0.25%

    (二)身心素质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2020-2021学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人数为2298人,通过率88.34%。学生成立各类运动协会,学校配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校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武术、艺术体操、健美操、羽毛球等体育比赛。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能力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导与指导,培养学生优良个性,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构自由平等、共同发展、温馨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2020-2021学年,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口语传播能力大赛、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长江读书节红色故事讲书人大赛、湖北省大学生艺术节、五月花海合唱比赛等各具特色的优质活动,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心理调适能力及自律自强意识明显增强。

    (三)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成果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607项,体育竞赛4项。在第七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1项及铜奖5项;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省级获奖76项;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国家级、省级获奖17项;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国家级、省级获奖7项;各级各类艺术类竞赛荣获238个奖项、艺术体操类竞赛荣获98个奖项;各级各类数学建模比赛荣获271个奖项。

    (四)应届本科生学习和毕业情况

    1.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2378名,根据学校关于本科生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经学校审定通过,准予毕业2313名,毕业率为97.3%,授予学士学位2308名,学位授予率97.1%

    2.就业情况

    学校坚持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校党委书记担任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就业创业工作,统筹部署、明确目标责任,与各学院党政一把手签订《2021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情况阶段任务通知书》。招生就业处分配专人驻点各学院,多次深入学院开展就业工作专题调研,听取学院就业工作推进情况专题汇报,了解工作落实效果;组织召开就 业工作中期推进会,各学院围绕工作重点难点共同商讨提出解决方案与措施,推进就业工作顺利进行。

    2020-2021学年,我们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共4场。20201112日,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湖北省2020年秋季供需见面月之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专场招聘会顺利进行;202012月我校主办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冬季网络双选会20213月主办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21年春季网络招聘会2021324日由湖北省教育厅主办,我校承办的湖北百校联动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月之武汉设计工程学院专场顺利进行。2021届毕业生中有53余人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7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含出国深造11人)。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2021届毕业生以基础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并富有创新、开拓精神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比较突出,工作中既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又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武汉开来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对我校毕业生评价如下:工作扎实,学习能力强,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纪律性。

    六、特色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2020-2021学年,学校共有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突出产业需求、强化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选择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共建、共育、共管的全过程深度合作。2018年,学校与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新建两点十分CG实验班,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校企合作修建“CG艺术工作室动作捕捉工作室,添置市场应用广泛的教学设备,让教学设备更接近工作环节,摆脱学非所用的困境。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学校通过两点十分CG实验班这样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习有动力,发展有潜力,就业有实力,创业有动力。

    (二)推进开放办学合作育人

    学校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组建了中法艺术交流-新媒体艺术工作坊,开设了新媒体交互艺术项目大师班等;与韩国韩瑞大学结为姊妹学校,先后选派交换生、留学生等近500人。与国内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耀莱集团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合作,共建亚心护理学院;与牛顿商学院合作,开设时尚营销实验班;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开设环境设计实验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实战型、复合型行业高端人才。

    (三)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艺术类与文科、农科、工科类专业交叉融合,如风景园林、广告学等文理类专业强化美术基础教学,形成注重美术基础,强化设计实践的教学特色;环境设计专业强化环境生态与规划教育,增强在其应用领域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技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化广告文案创作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喜人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但对照教育部办学要求和学校长远发展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课堂教学模式需不断改善

    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坚持需求导向,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目标导向性强,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足,导致部分课堂教学仍存在只传授书本知识,照本宣科。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将立足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任课老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忙起来。

    (二)应用型教学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目前,学校部分教师对应用型教育教学的内涵理解不深,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当中仍是主流,标志性教学成果不多,广大师生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还要进一步激发。学校将加强对学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各方面的凝练总结,加强教学成果奖培育力度,争取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突破,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提高。

    (三)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从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数量、教学水平能较好地满足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但专业带头人和拔尖领先人才缺乏,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不高。学校将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实施高水平教师年薪制,切实向一线教师倾斜,充分激发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积极性;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创新优秀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骨干教师与青年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职称晋升及业务提升的综合考评新机制;完善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信息公开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