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目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9-12-27 14:12:21浏览次数:4912次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成立于2004年,历经湖北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两个发展阶段,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16年获批参照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进行招生,已发展成一所以艺术为主、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本科院校。学校下设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环境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等7个学院,现有在校生9000余人。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多科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积极打造“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严谨与浪漫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富有艺术精神和科学思想、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和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体校园坐落于美丽的汤逊湖畔,由中外艺术名家规划设计,校园兼具东西方园林韵味,建筑融现代风格与古典气质于一体。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完善,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美术馆、陶艺馆、体育馆、大学生文体活动中心、学生公寓、食堂超市等,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学校拥有先进的影视媒体实训中心、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艺术设计实验中心、食品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实验中心及动作捕捉实验室、木工实验室、金属工艺实验室、3D打印实验室、油泥模型实验室、首饰工艺实验室、动漫工作室、数字影像工作室、逐格动画摄影棚及黑匣子剧场等专业实验实训室200余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逾5000万元,图书馆纸质藏书85万余册。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32.26%,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77.65%;外聘教师161人,行政管理人员197人。学校为每个专业设立首席教授岗,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学校实行讲座教授制,从国内外“柔性”引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邀请成龙先生出任学校成龙影视传媒学院院长,聘请了冯小刚、张国立、包满珠等一批知名社会人士和专家教授担任专业客座教授。教师教研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教师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9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65篇。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博采百年名校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美术学院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开设了33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形成影视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环境设计类、食品生物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六大专业集群,专业覆盖艺、工、文、经、管、农等6大学科门类。学校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融合,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1个学院获批省级试点学院改革项目,1个学科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专业获批“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专业获批“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3项教学成果获第八届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017年3月,我校与湖北工业大学正式启动专业学位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开展艺术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为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等必修课和创新创业选修课,举办创新创业竞赛、SYB创业培训班和创业沙龙活动,每年外出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大型供需见面会、艺术类专场招聘会以及企业专场招聘会。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创业咨询与服务于一体,面积达8532平方米,免费提供给创业学生使用。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被湖北省教育厅评定为“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近3年,毕业生人数与用人单位需求人数比例达到1:6,就业率稳定在93%左右,一批学生成功创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组建了中法艺术交流-新媒体艺术工作坊,开设了新媒体交互艺术项目大师班、舞蹈表演实验班等;与韩国韩瑞大学结为姊妹学校,先后选派交换生、留学生等近500人。与国内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合作,共建亚心护理学院;与成龙DC车队合作,成立赛车研究院;与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数字艺术研创中心,开设校企定向培养班;国际教育合作,开设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大师班”,由国际行业大师领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实战型、复合型行业高端人才。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华中的区域办学定位,按照建设多科性、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下设艺术设计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环境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及公共基础课部,设有33个本科专业,当年招生专业23个,专业设置覆盖艺术学、工学、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应用型专业。

  (三)全日制在校生结构和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258名,其中本科生8545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2.3%。学校2019年招收本科学生1992人,学校录取最低分数和平均分数均有所提高,生源质量较往年稳中有升。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能力、稳定队伍”的思路,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稳定机制为保障,以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为基础,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教学型本科高校提供人才保障。

    截止2019年9月底,学校专任教师434人,其中男性163人,女性271人;高级职称14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26%,中级职称19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7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7.65%。

    (二)生师比  

    学校严把人才引进入口关,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了一大批重点大学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2018-2019学年在校生总人数9258人,专任教师434人,外聘教师161人,折合生师比为17.99:1。

    (三)教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力求打造一批专注本科教学、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教学技法娴熟教学团队和基层教学组织。学校所有高级职称教师均为本科生授课,本科生大部分课程由中高级职称教师授课;对于新进教师实行试讲随听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2019年,我校数字影视艺术教学团队和大学数学教学团队获批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中心成功入选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按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要求,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2018-2019学年,我校专任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所有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学校已实现青年教师上岗培训全覆盖,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通过助教、试讲、考核等方式,助力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一批具有较高素质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有利于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完善办学条件。2018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为2400.77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593.18元;本科实习经费为1751.21万元,生均为1891.56元;本科实验经费为371.43万元,生均为401.2元。

  (五)教学条件及其应用

    1.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拥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05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259间,实验实训室总面积为43901.91平方米,生均实验实训室面积4.74平方米。

    2018-2019学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910.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303.63元;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16.4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1.75%。

    2.图书资料

    我校图书馆设置阅览座位1500余个。馆舍构造、设施配备、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管理措施等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阅览,参考咨询、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近年来,我校图书馆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管理规范;强化资源建设,改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质量;优化读者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图书馆应用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实现采编、典藏、流通等的自动化管理。通过多通道智能门禁系统,有效识别读者身份、保护资源安全;统一的内部信息交换平台、自助查询系统和查询机,以及开架阅读、统借统还的借阅服务,实现纸质资源查询、借阅的方便快捷。通过馆内先进的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满足现代化图书馆数据储存及网络服务要求;数据库24小时开放,馆内无线WIFI全覆盖,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查找、阅读和下载服务;一站式学术搜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移动图书馆”系统,方便读者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馆藏电子资源。

    截止2019年8月31日,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85.4万册,生均92.25册,其中2018-2019学年新增图书4.2万册,生均新增4.54册;馆藏电子图书103.6万册;数据库9个,较好地实现了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功能。同时,图书馆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资源使用培训提高读者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文献信息资讯和读者活动信息营造良好读书氛围;通过组织好书推荐、专题书架、读书征文、阅读分享、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等等,较好地实现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

    (一)专业建设

  为贯彻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以本为本”为根本任务,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出台《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意见》等“1+N”本科教育系列文件,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加强本科教育质量保障,激发学生刻苦读书,教师潜心育人。

学校主动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专业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建,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和专业规划,合理增设新专业,坚守国家对新专业设置的底线要求,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继续贯彻 “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强化内涵、集群推进”的发展思路,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不断推进影视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环境设计类、食品生物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六大专业集群内和集群间的交叉融合。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树立“尊重个性的人才观、追求个性的质量观、发展个性的教学观”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育人,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着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统筹构建“知行合一,实训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建设

  1.规范课程管理

    学校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积极展开精品课程建设,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组织2018年校级优质课程建设工作,加强76门在建校级优质课程网站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组织2018年校级优质课程建设工作,加强76门在建校级优质课程网站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建设完成《中外美术史》、《服装立体剪裁》、《艺术设计概论》、《艺术鉴赏》四门在线开放课程。

  2.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2018-2019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量达1400余门,课堂数达到4000余门次(不含专业实践、专业考察、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类课程)。全年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识课)362门,占全部课程总数的25.86%,其中引进在线网络课程平台,通识课程达 341门,全年共计18731人次的学生选修通识课程。

   (三)教材建设

    学校严格教材选用管理,鼓励使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并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教材。2018-2019学年,学校教师主编和参编的《古代诗词鉴赏》、《现代艺术设计与名族文化符号》、《农村扶贫战略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学术著作25部。

 (四)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与方法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学校按照“削枝强干、系统优化、整合集成”的原则,基于对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类、分析,不断优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的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2)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引入课堂,实施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小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如管理类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理工类专业课程以“案例引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边学边做,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动手操作技能。艺术类专业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学、练、做、创”一体化教学。

  (3)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程信息化建设,课程网络共享资源逐步充实丰富。

  2.课堂教学规模

    学校严格控制课堂教学规模,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对艺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全部实行单班教学,对全校各专业体育、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实行单班上课。对于适宜合班授课的理论课程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如规定部分难度较大的学科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课程的合班数量控制在2个班以内。为解决公共选修课(通识课)选课人数较多的问题,学校一方面激励教师多开课堂,另一方面引进了尔雅在线通识课程资源,全年共引进在线优质网络通识课程341余门,进一步降低了课堂人数,有利于对课堂的管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教育教学研究

    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内容和项目数量,鼓励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2019学年学校新增省级教学研究项目4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目前,在研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达14项,校级教研项目91项,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

  (五)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实践教学

    学校注重实践育人,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制定各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计划,构建了“体验与认知—探究与综合—应用与创新”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学时比例,要求艺术类专业36周左右,农、理、工类专业30周以上,实践学分比例达40%以上,其它类专业26周以上,实践学分比例近30%。建立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外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完成从市场需求分析到产品或作品全过程训练。

    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提高、设计创新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本学年新建首饰工艺实验室、录音配音实验室、舞蹈房等多个批实验室,进一步优化整合食品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室及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为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课程考试与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基于兴趣自主申报课题和参与教师课题。2018-2019学年,学校新增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31项,获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1项,其中10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使课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课程知识与应用得以融汇贯通。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校各专业均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1-2个专业类竞赛活动,并在竞赛前组织集中辅导,以赛代练,以赛代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和服务。

  3.毕业论文(设计)

    依据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办法》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开题、中期检查、撰写规范、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工作,从撰写规范、学术水平、创新、组织管理、选题、指导教师、答辩及评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 学校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落实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实施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监控;学校领导实行对口联系教学院(部)制度,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与广大师生座谈,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设置教学督导室,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按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信息中心信息员聘任及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教学管理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监控:一是教学信息监控,开展日常教学秩序的检查和期初、期中、期末等关键时期的专项检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常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状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学督导监控,通过督导听课、领导听课、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实施监控,有效帮助教师规范教学和改进教学。三是教学评估监控,学校开展优质课程中期检查评估、考场评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估等专项评估,通过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改,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

    学校严格落实教学会议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专项评估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严把教学质量关。

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全程监控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效保障了各项教学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水平提高。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馈教学及管理方面的信息。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面向校内公开发行《教学信息》刊物,适时刊发教学研究动态和教学工作状态,为师生搭建了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平台,共刊发教师教研论文40余篇,收集、整理、反馈各类教学信息;设立教学信息反馈箱、电子信箱、微博以及微信订阅号平台,及时了解反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专项调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良好,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明显。组织了教学质量奖和管理奖评定工作,20人分别获教学质量一二三奖,8人获教学管理奖。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学校每学期末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参评率达95%以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较高,达到优秀的课堂比重为95.74%,良好为4.01%,中等为0.25%。

(二)身心素质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2018-2019学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人数为2209人,通过率91.88%。学生成立各类运动协会,学校配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校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武术、艺术体操、健美操、羽毛球等体育比赛。

我校武术队在2019湖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中取得一金两银两铜的好成绩,在2019第八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中分别荣获两个项目的特等奖和一等奖,校队在2019年湖北省健美操、艺术体操比赛中获得了普通院校组啦啦操花球规定动作二等奖普通院校组中国风规定动作《彩云之南》二等奖、普通院校组中国风规定动作《神秘雪山》二等奖、普通院校组中国风规定动作《草原雄鹰》二等奖、街舞综合风格齐舞自编动作《哪吒》二等奖。

学校通过组织多场心理讲座和活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心理调适能力及自律自强意识明显增强。

(三)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成果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561项,体育竞赛11项。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项金奖及最佳创意等4项奖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1项国家级奖项,省级特等奖等8项奖项;湖北省第五届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得8项奖项;2018-2019学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中,先后获得8项奖励;第十一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3项国家级、省级28项奖励;“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1项、其他奖项10项;“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作品展评中获得省级一等奖23项、其他奖项59项奖项。

  • 应届本科生学习和毕业情况

  1.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2019届本科生2006名,根据学校关于本科毕业生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准予毕业1970名,毕业率为98.21%,授予学士学位1950名,学位授予率97.21%。

  2.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

     2018-2019学年我校学子积极参加本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163人被上海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旧金山艺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录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3.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提高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重大工程,大学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我校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5.34%。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2019年用人单位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来校招聘单位中有429家近三年招录过我校毕业生,在这429家单位中有416家比较满意或非常满意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满意度为96.89%,非常满意占比44.20%,比较满意占比52.69%。就现实工作具体表现而言,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满意度最高(95.56%);对“工作适应能力”满意度最低(92.23%)。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度(单位: %)

序号

评价内容

非常满意

比较

满意

一般

比较

不满意

非常

不满意

满意度

1

总体评价

44.20

52.69

1.03

2.08

0

96.89

2

实际操作能力

48.89

46.67

3.42

0.34

0

95.56

3

团队合作能力

47.35

47.52

4.10

0.17

0.34

94.58

4

自我管理能力

42.58

50.23

1.29

0.9

0

94.1

5

解决问题能力

44.44

50.09

3.29

2.18

0

94.53

6

工作态度

45.64

48.26

3.26

2.84

0

93.9

7

人力沟通能力

44.79

48.21

6.15

0.17

0

93.00

8

工作适应能力

41.29

50.94

4.79

2.98

0

92.23

 

从表中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中无不满意现象,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特色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2018-2019学年,学校共有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深入推进教育模式改革,加强校企合作,突出企业需求、强化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选择、开发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共建、共育、共管的全过程深度合作。2018年,学校与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有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新建“两点十分CG实验班”,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学。校企合作修建“CG艺术工作室”、“动作捕捉工作室”,添置市场应用广泛的教学设备,让教学设备更接近工作环节,摆脱“学非所用”的困境。学生毕业前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校学习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学校通过“两点十分CG实验班”这样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推动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习有动力,发展有潜力,就业有实力,创业有动力。

  (二)推进开放办学合作育人

    学校具有国际化的办学视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组建了中法艺术交流-新媒体艺术工作坊,开设了新媒体交互艺术项目大师班等;与韩国韩瑞大学结为姊妹学校,先后选派交换生、留学生等近500人。与国内知名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耀莱集团合作,开设定向培养班;与中航天业公司合作,共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航空特色班);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合作,共建亚心护理学院;与牛顿商学院合作,开设“环境设计大师班”;与武汉纺织大学合作,开设“时尚营销大师班”,均由国际行业大师领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实战型、复合型行业高端人才。

  (三)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艺术类与文科、农科、工科类专业交叉融合,如风景园林、广告学等文理类专业强化美术基础教学,形成“注重美术基础,强化设计实践”的教学特色;环境设计专业强化环境生态与规划教育,增强在其应用领域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技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化广告文案创作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近几年培养、引进,学校已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25人,占教师人数的28.80%,能够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但要达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将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建立青年教师实践培养长效机制,要求青年教师进校三年内应有至少半年时间进入专业实验室或者企业进行实践工作经历,将企业实践经历与专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与职级管理相挂钩,引导教师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更进一步完善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但按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条件要求还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学校将继续加大教学投入,加大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系统构建实践育人平台,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信息公开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