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目录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19-05-31 16:33:22浏览次数:6639次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前身为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是由国家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重点大学、国家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一华中农业大学申办,教育部2006年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实施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为主的独立学院,2015年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学校位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湖北省武汉市。

    学校坐落在武昌汤逊湖之滨,校园由中外艺术名家规划设计,兼具东西方园林韵味,建筑造型集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于一身,融现代风格与古典气质于一体,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学校周边聚集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新科技企业,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和鲜明的现代气息,是莘莘学子求学求艺、成长成才的理想园地。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特色立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协同、开放、多样、个性”为发展途径,以强化教学内涵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条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开放办学凝炼办学特色,深入推进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华中的区域办学定位,按照建设多科性、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努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

    学校下设艺术设计学院、成龙影视传媒学院、环境设计学院、食品与生物科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亚心护理学院及公共基础课部,设有33个本科专业,当年招生专业25个,专业设置覆盖艺术学、工学、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农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应用型专业。

(三)全日制在校生结构和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7—2018学年,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9056名,其中本科生8278名,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1.41%。学校2018年招收本科学生1995人,学校录取最低分数和平均分数均有所提高,生源质量较往年稳中有升。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充实队伍、优化结构、提高能力、稳定队伍”的思路,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引进、使用、培养和稳定机制为保障,以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为基础,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师资队伍,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教学型本科高校提供人才保障。

    截止2018年8月底,学校专任教师420人,其中男性153人,女性267人;高级职称13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19%,中级职称20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57%;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5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4.52%。

(二)生师比   

    学校严把人才引进入口关,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引进了一大批重点大学的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整体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2017-2018学年在校生总人数9056人,专任教师420人,外聘教师167人,折合生师比为18.00:1。

(三)教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主讲教师的选拔和聘任工作,力求让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学校所有高级职称教师均为本科生授课,本科生大部分课程由中高级职称教师授课;对于新进教师实行试讲随听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学校严格贯彻教授上讲台制度,2017-2018学年我校专任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中,所有教授、副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学校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批具有较高素质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既有利于提高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也能够很好地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促进自有教师队伍的不断成长。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17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为2327.55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 2570.17元;本科实习经费为1574.42万元,生均为1738.53元;本科实验经费为216.40万元,生均为238.96元。

(五)教学条件及其应用 

    学校拥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8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6.40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252间,实验实训室总面积为43901.91平方米,生均实验实训室面积4.80平方米。

    2017-2018学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98.0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408.59元;本年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03.3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1.45%。

    我校图书馆设置阅览座位1500余个。馆舍构造、设施配备、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管理措施等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阅览,参考咨询、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文献传递等多类型、多层次的服务。

    图书馆应用金盘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实现采编、典藏、流通等的自动化管理。通过多通道智能门禁系统,有效识别读者身份、保护资源安全;统一的内部信息交换平台、自助查询系统和查询机,以及开架阅读、统借统还的借阅服务,实现纸质资源查询、借阅的方便快捷。通过馆内先进的网络交换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满足现代化图书馆数据储存及网络服务要求;数据库24小时开放,馆内无线WIFI全覆盖,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查找、阅读和下载服务;一站式学术搜索平台、远程访问系统系统、“移动图书馆”系统,方便读者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馆藏电子资源。

    近年来,我校图书馆深入推进内涵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确保管理规范;强化资源建设,改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质量;优化读者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促进了我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和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截止2018年8月31日,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81.2万册,生均89.66册,其中2017-2018学年新增图书3.60万册,生均新增3.97册;馆藏电子图书103.6万册;数据库9个,较好地实现了图书馆的文献服务功能。同时,图书馆通过开展新生入馆教育、资源使用培训提高读者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素养;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文献信息资讯和读者活动信息营造良好读书氛围;通过组织好书推荐、专题书架、读书征文、阅读分享、读书沙龙等活动引导读者多读书、读好书等等,较好地实现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功能。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强化内涵、集群推进”的专业集群发展思路,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提升,努力建设以重点专业为引领,相关专业协调发展、有明显特色的专业集群。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转型发展方案要求,进一步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凝练专业特色,形成了以艺术学、工学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进一步推进“影视传媒类、艺术设计类、环境设计类、食品生物类、经济管理类、信息技术类”六大专业集群建设。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着力推进专业集群发展,推动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注重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构建设计艺术和工程技术复合培养体系,强化技术应用、实践与创新,彰显技术应用型和职业导向型的专业教学特色。以项目为依托,加强艺术类与文科、农科、工科类专业交叉融合,园林、广告学等专业形成“注重美术基础,强化设计实践”的教学特色,艺术类专业增强在各自应用领域的设计理念和技能,食品生物类专业面向产业,强化应用能力培养,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引领作用,带动相近专业联动发展,六大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持续推进。

2.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指导,以强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应用型、实践性”为导向,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紧贴人才培养社会需求,系统梳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拓展构建创新创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日趋科学合理。本着课程内容的“应用性、有用性、可用性”原则,进一步优化“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基础课程夯实学生厚实的基础知识,以专业教育课程模块打造学生坚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以通识课程平台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塑造学生个性化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对课程内容进行反复论证、修订,形成了课程教学目标更为贴切、内容编排更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特色更加鲜明。

(二)课程建设

1.规范课程管理

    学校进一步规范课程管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积极展开精品课程建设,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组织2017年校级优质课程建设工作,加强76门在建校级优质课程网站建设,持续稳步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

2.完善课程体系结构

    2017-2018学年,学校为本科生开设课程总量达1200余门,课堂数达到4000余门次(不含专业实践、专业考察、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类课程)。全年开设公共选修课(通识课)277门,占全部课程总数的22.68%,其中引进在线网络课程平台,通识课程达 267门,全年共计24387人次的学生选修通识课程。

(三)教材建设 

    学校严格教材选用管理,鼓励使用规划教材、精品教材等优质教材,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并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教材。2017-2018学年,学校教师主编和参编的出版教材22部。

(四)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与方法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学校按照“削枝强干、系统优化、整合集成”的原则,基于对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分类、分析,不断优化专业知识和技能,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的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2)探索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引入课堂,实施产教融合。积极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工作室模式、小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如管理类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从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理工类专业课程以“案例引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边学边做,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动手操作技能。艺术类专业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学、练、做、创”一体化教学。

(3)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课程信息化建设,课程网络共享资源逐步充实丰富。

2.课堂教学规模

学校严格控制课堂教学规模,针对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对艺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全部实行单班教学,对全校各专业体育、英语听力、英语口语、实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实行单班上课。对于适宜合班授课的理论课程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管理,如规定部分难度较大的学科基础课,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等课程的合班数量控制在2个班以内。为解决公共选修课(通识课)选课人数较多的问题,学校一方面激励教师多开课堂,另一方面引进了尔雅在线通识课程资源,全年共引进在线优质网络通识课程267余门,进一步降低了课堂人数,有利于对课堂的管理,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教育教学研究

    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内容和项目数量,鼓励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展开理论与实践研究,2017-2018学年学校新增省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0项。目前,在研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达11项,校级教研项目83项,项目研究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环节。

(五)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实践教学

    学校注重实践育人,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制定各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计划,构建了“体验与认知—探究与综合—应用与创新”梯度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学时比例,要求艺术类专业36周左右,农、理、工类专业30周以上,实践学分比例达40%以上,其它类专业26周以上,实践学分比例近30%。建立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校外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完成从市场需求分析到产品或作品全过程训练。

    按照基本技能、综合提高、设计创新三个层次循序渐进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着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本学年新建首饰工艺实验室、录音配音实验室、舞蹈房等多个批实验室,进一步优化整合食品与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进一步完善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室及多媒体教室的教学环境,为顺利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

2.毕业论文(设计)

    依据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施办法》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试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指导、开题、中期检查、撰写规范、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标准。开展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与教学管理专项评估工作,从撰写规范、学术水平、创新、组织管理、选题、指导教师、答辩及评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3.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根据《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管理办法》、《课程考试与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基于兴趣自主申报课题和参与教师课题。2017-2018学年,学校立项资助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结题29项,新增30项,获批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其中10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立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使课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课程知识与应用得以融汇贯通。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学校各专业均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1-2个专业类竞赛活动,并在竞赛前组织集中辅导,以赛代练,以赛代训,取得了较好效果。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举办各类创业知识讲座,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咨询和服务。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 学校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精神,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设,落实人才培养各环节工作,实施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监控;学校领导实行对口联系教学院(部)制度,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与广大师生座谈,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独立设置教学督导室,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按照《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教学信息中心信息员聘任及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教学管理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监控:一是教学信息监控,开展日常教学秩序的检查和期初、期中、期末等关键时期的专项检查,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常态监测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状态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教学督导监控,通过督导听课、领导听课、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座谈会等途径实施监控,有效帮助教师规范教学和改进教学。三是教学评估监控,学校开展优质课程中期检查评估、考场评估、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评估等专项评估,通过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改,不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和毕业论文(设计)水平。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 

    学校严格落实教学会议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和教学专项评估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严格规范教学秩序,严把教学质量关。

    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机制,全程监控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效保障了各项教学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水平提高。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反馈教学及管理方面的信息。学生教学信息中心面向校内公开发行《教学信息》刊物,适时刊发教学研究动态和教学工作状态,为师生搭建了教育教学工作交流平台,共刊发教师教研论文40余篇,收集、整理、反馈各类教学信息;设立教学信息反馈箱、电子信箱、微博以及微信订阅号平台,及时了解反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开展各项教学工作专项调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良好,促进教学工作效果明显。组织了教学质量奖和管理奖评定工作,20人分别获教学质量一二三奖,8人获教学管理奖。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2017-2018学年,学校采用学生网上评教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满意度。学校每学期末均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生参评率达97%以上,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较高,达到优秀的课堂比重为97.02%,良好为2.59%,中等为0.39%。在问卷调查中,采用分年级、专业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专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教学条件、校园学习氛围等,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满意、较为满意的学生占94.23%,认为一般的学生占5.16 %,有0.61%的学生认为不满意。其中,对教师教学方式认为满意及以上的学生占95.47%,认为一般的学生占3.48%,认为不满意的学生占1.05%;对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感到满意及以上的学生占94.28%,认为一般的学生5.20%,认为不满意的占0.52%。

(二)身心素质

    学校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高。2017-2018学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人数为2454人,通过率87.12%。学生成立各类运动协会,学校配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每年组织学生参加校运动会、篮球、足球、排球、武术、艺术体操、健美操、羽毛球等体育比赛。

2017-2018学年,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健美操、艺术体操比赛,荣获普通院校组武术团体一等奖及个人一、二、三等奖,优秀运动员奖等。

学校通过组织多场心理讲座和活动,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心理调适能力及自律自强意识明显增强。

(三)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成果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286项,体育竞赛64项。2017-2018学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中,先后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0项;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人才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项;第二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与设计作品展评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1项;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项;1项发明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四)应届本科生学习和毕业情况 

1.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 

    学校2018届本科生1858名,根据学校关于本科毕业生毕业条件和学位授予条件的规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准予毕业1812名,毕业率为97.52%,授予学士学位1798名,学位授予率94.73%。

2.攻读硕士研究生情况

    2017-2018学年我校学子积极参加本年度研究生入学考试,103人被上海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贸贸易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日本早稻田文化馆等国内外高校录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3.就业情况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作为提高办学实力、提升学校社会声誉的重大工程,大学生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我校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4.09%。

(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通过走访调研等形式,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比较突出,工作中既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又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对302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3.21%的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没有选择“不满意”的。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序号

选项

非常  满意

  满意

比较满意

比较不满意

不满意

1

对毕业生就业后的工作态度评价

35.77%

58.96%

5.27%

0

0

2

对毕业生工作的适应能力评价

21.48%

55.78%

21.37%

1.00%

0.37%

3

对毕业生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评价

22.54%

55.63%

19.97%

1.55%

0.31%

4

对毕业生工作中团队合作精神评价

22.08%

58.44%

18.18%

1.30%

0

5

对毕业生工作中人际沟通能力评价

22.08%

55.84%

20.78%

1.30%

0

6

对毕业生工作中解决问题能力评价

21.18%

56.35%

18.17%

3.56%

0.74%

7

对毕业生工作中自我管理能力评价

16.88%

58.44%

24.68%

0

0

    从表中看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作出了较高的评价,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评价中无不满意现象,学生的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特色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2017-2018学年,学校共有7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借助耀莱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影视娱乐产业的强大资源,积极强化学生实习、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获得相关产业信息、实践机会和专业资源,着力培养国家亟需的影视娱乐产业实践应用型人才。

(二)推进开放办学合作育人

    学校持续深化与德稻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在2017年基础上,环境设计(主题环境设计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时尚营销方向)2个专业各再增加1个“德稻大师”实验班。实验班采用国际人才培养理念、资源和模式,由行业大师领衔,以全球一流设计院校的课程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并由国际行业大师及其团队进行授课,让学生接受国际先进的艺术教育,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

(三)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学校着力推进艺术类与文科、农科、工科类专业交叉融合,如风景园林、广告学等文理类专业强化美术基础教学,形成“注重美术基础,强化设计实践”的教学特色;环境设计专业强化环境生态与规划教育,增强在其应用领域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技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强化广告文案创作教育,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通过近几年培养、引进,学校已有“双师双能型”教师125人,占教师人数的24.90%,能够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但要达到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教师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将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建立青年教师实践培养长效机制,要求青年教师进校三年内应有至少半年时间进入专业实验室或者企业进行实践工作经历,将企业实践经历与专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与职级管理相挂钩,引导教师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升实践育人能力。

(二)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更进一步完善

    学校不断加大教学条件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建设,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但按照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条件要求还需要更进一步完善。学校将继续加大教学投入,加大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系统构建实践育人平台,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信息公开目录